K 次操作转变字符串

标签: 哈希表 字符串

难度: Medium

给你两个字符串 s 和 t ,你的目标是在 k 次操作以内把字符串 s 转变成 t 。

在第 i 次操作时(1 <= i <= k),你可以选择进行如下操作:

  • 选择字符串 s 中满足 1 <= j <= s.length 且之前未被选过的任意下标 j (下标从 1 开始),并将此位置的字符切换 i 次。
  • 不进行任何操作。

切换 1 个字符的意思是用字母表中该字母的下一个字母替换它(字母表环状接起来,所以 'z' 切换后会变成 'a')。第 i 次操作意味着该字符应切换 i 次

请记住任意一个下标 j 最多只能被操作 1 次。

如果在不超过 k 次操作内可以把字符串 s 转变成 t ,那么请你返回 true ,否则请你返回 false 。

示例 1:

输入:s = "input", t = "ouput", k = 9
输出:true
解释:第 6 次操作时,我们将 'i' 切换 6 次得到 'o' 。第 7 次操作时,我们将 'n' 切换 7 次得到 'u' 。

示例 2:

输入:s = "abc", t = "bcd", k = 10
输出:false
解释:我们需要将每个字符切换 1 次才能得到 t 。我们可以在第 1 次操作时将 'a' 切换成 'b' ,但另外 2 个字母在剩余操作中无法再转变为 t 中对应字母。

示例 3:

输入:s = "aab", t = "bbb", k = 27
输出:true
解释:第 1 次操作时,我们将第一个 'a' 切换 1 次得到 'b' 。在第 27 次操作时,我们将第二个字母 'a' 切换 27 次得到 'b' 。

提示:

  • 1 <= s.length, t.length <= 10^5
  • 0 <= k <= 10^9
  • s 和 t 只包含小写英文字母。

Submission

运行时间: 131 ms

内存: 16.4 MB

class Solution:
    def canConvertString(self, s: str, t: str, k: int) -> bool:
        if len(s) != len(t):
    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    
        counts = [0] * 26
        for si, ti in zip(s, t):
            difference = ord(ti) - ord(si)
            if difference < 0:
                difference += 26
            counts[difference] += 1
        
        for i, count in enumerate(counts[1:], 1):
            maxConvert = i + 26 * (counts[i] - 1)
            if maxConvert > k:
        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    
        return True

Explain

首先,如果两个字符串长度不同,直接返回False。接着,使用一个长度为26的数组来记录每种字符变换所需的次数。对于每一对字符s[i]和t[i],计算字符从s[i]变为t[i]需要的最小操作次数。如果t[i]小于s[i],说明需要跨越'z'到'a',因此需要加26(环形字符表)。对于每种字符变换(非0次变换),统计其出现的次数。利用这个统计,可以计算出每种变换所能接受的最大操作编号。例如,变换需要1次,但出现了3次,那么最大操作编号就是1 + 26 * (3-1) = 53(因为第2次出现可以在第27次操作使用,第3次出现可以在第53次操作使用)。最后,如果任何变换的最大操作编号超过了k,就返回False,否则返回True。

时间复杂度: O(n)

空间复杂度: O(1)

class Solution:
    def canConvertString(self, s: str, t: str, k: int) -> bool:
        if len(s) != len(t):
    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    
        counts = [0] * 26
        for si, ti in zip(s, t):
            difference = ord(ti) - ord(si)
            if difference < 0:
                difference += 26
            counts[difference] += 1
        
        for i, count in enumerate(counts[1:], 1):
            maxConvert = i + 26 * (counts[i] - 1)
            if maxConvert > k:
                return False
        
        return True

Explore

在环形字符表中,'a'到'z'是连续的,并且在'z'之后是'a'。因此,当t[i]小于s[i]时,意味着要从s[i]跨越'z'回到'a'再到t[i]。为了计算这种跨越,我们需要将26(字母表中的字母总数)加到差值上,以正确表示从s[i]通过'z'到'a',再到t[i]的真实步数。这保证了变换次数的计算可以正确反映字符在环形字母表中的移动。

在算法中,我们通过遍历字符串s和t的每一个字符,并计算对应位置字符之间的差异来统计变换次数。每一对字符s[i]和t[i]只比较一次,因此每个位置的字符变换只被计算一次。这种方法通过使用数组counts来记录每种差异值出现的次数,避免了对同一个位置字符的重复计算。

在计算'最大操作编号'时,我们首先考虑某一个特定的变换差,例如差值为i的字符变换。如果这种变换出现多次,第一次可以在第i次操作中进行,但随后的每次变换都需要等待完整的26步循环后才能再次进行。因此,对于差值为i且出现count[i]次的变换,第j次这种变换的操作编号将是 i + 26 * (j - 1)。其中,j是从1开始的索引。最大的j即为count[i],因此最大操作编号为 i + 26 * (count[i] - 1)。这个计算保证了考虑到重复变换的情况下,每次变换均能在k次操作内完成。

如果任何变换的最大操作编号超过了k,这意味着至少有一种字符变换无法在k次操作内完成。这是因为每种变换的操作编号代表其可以被执行的最晚操作次数。如果这个数字超过了k,说明在限定的k次操作内,无法完成所有必要的字符变换,因此整个字符串转换是不可能的。这就是为什么当检测到超出k的最大操作编号时,算法直接返回False,表示转换不可能在给定的操作次数内完成。